集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时间:2016-10-17 16:05    作者:365bet体育投注网址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转型时期,更是做活“三篇文章”、推进“五城联创”,全面塑造提升集宁新形象的攻坚时期。为了阐明区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描绘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特编制《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全区人民共圆小康梦想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审时度势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

“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紧迫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乌兰察布市“五个区”、“六大基地”、“三篇文章”、“五城联创”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以构筑“四大基地”、打造“两个中心”、实现“两个提高”为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协同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全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变化最大、亮点纷呈、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幸福感、自豪感和满意度空前提升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年均增长11.7%,是“十一五”末的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亿元,年均增长35.7%,是“十一五”末的4.6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05.8亿元,年均增长20.7%,是“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倍多。

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1.3∶45.7调整为2015年的2.5∶45.8∶51.7 。

农牧业稳步发展,种子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种薯、种鸡、种猪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亿粒、15万套和30万口。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13个。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成功新增国家级农民示范合作社2家,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个,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取得新突破。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地方特色四大产业快速发展,福瑞制药成为全市首家上市公司,内蒙古双汇产值突破10亿元、税收过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增加到11户。华瑞碳素明阳风电、锋电能源、同盛塔筒等风机装备制造产业渐成规模;蒙吉新能源、聚祥新材料、新天下塑业、摩圣新材料等项目加速推进;华为云计算、中信国安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展顺利。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4%。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自治区沿黄沿线重点工业园区,进入自治区“双百亿”园区行列。五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发展到76户, 49户投产运营。皮革产业孵化园建成标准化厂房16栋,已有米兰达服饰、翊尔派皮具等7家企业入驻生产。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已发展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园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型工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围绕打造“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比重持续上升,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凸显。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3亿元,年均增长13.7%,是“十一五”末的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4亿元,年均增长15.2%,是“十一五”末的2.1倍。累计投入51亿元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入园项目达到23个。集宁国际皮革城运营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入驻商户1000多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际商贸城投入运营,邮政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大厦基本建成,集宁古城7万平方米主体封顶,兴福隆综合商贸城、鑫源通皮件加工孵化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商贸流通业取得新突破。累计新建、续建各类商贸项目33个,完成投资8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肯德基、红星美凯龙、维多利广场等知名连锁企业建成运营,博源蓝海、金浩建国等星级酒店投入使用;鑫厦新文化广场、恩和世纪广场主体完工,数码大厦基本建成;北方食品药品电子商贸中心、西北煤炭电子交易中心、虎山商业文化街等项目顺利推进;电商、微商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高端引领、层次多元的商贸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7个惠民园投入运营,有效保障了中心城区乃至周边地区的食品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旅游业,编撰完成《集宁区旅游总体规划》、《霸王河流域旅游项目策划》和《泉玉岭旅游度假项目策划》,实施了霸王河冰雪乐园冬季旅游项目,开通了2条中心城区旅游专线。五年共接待游客3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0.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3倍。金融、保险、证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经营城市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绘就了集宁区未来20年的城市发展蓝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近5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路网框架达到75平方公里。随着民用机场的建成通航以及呼张高铁的开工建设,通过9个出入口相连接,由外围“一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城区“四纵四横”结构性主干道和支线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加强市政建设,万人公共交通拥有量达到11.4标台,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4.3%,绿地率达到3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6平方米,“三山两河”建设工程获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服务功能提升工作,实施了50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规划目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通过提供公益岗位、培训推荐就业、小额贷款扶持创业等多种渠道,五年新增就业5.2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亿元,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集宁国际皮革城成为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园。城乡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实现了提标扩面,全面提高了大病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等社会救助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每月471元,农村年人均达到 3813 元。城乡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7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30元,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7%,达到“十一五”末的1.8倍和1.7倍。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5.8万户、面积635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3万套、31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全市的典型和样板。重新优化整合社区资源,腾退老城区办公用房用于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场所,新建、改扩建65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社区34个,社区建设走在自治区前列。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出累计达到53亿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优化学校布局,选派名校优秀教师向薄弱校流动,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等措施,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投入7亿多元,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塑胶操场18个,8所中小学校和7所幼儿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硬件设施得到加强。深化校长职级制、教师队伍、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民丰种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企业。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建成15个文化活动中心、75个文化活动室、22 家“草原书屋”。“万人徒步行”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国际马拉松赛、亚洲女子拳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攀岩选拔赛和自治区搏克争霸赛等大型赛事。城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基本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建食品加工区3个、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12条,食品药品实现“网格化”监管全覆盖。成功承办了自治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交流会,以会促创取得新成绩,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2013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积极推进“平安集宁”建设,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审计、档案、气象、新闻事业不断加强,人民武装、民族宗教、残疾人事业、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老龄等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部署的改革任务,各项改革工作有序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依法取消行政许可项目89项,收费项目61项,减少审批事项168项。集宁海关正式开关,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全面启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凸显,五年累计引进项目650多个,到位资金60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5%,开放合作呈现崭新局面,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表1  集宁区“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计算单位

2010年实际完成

2015年预计完成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5.09

180

11.7

2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48.04

93

13.7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9510

45000

8.8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3.7

17.2

35.7

5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58.34

150

20.7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8.65

78.4

15.2

7

总人口

万人

35.61

40

2.4

8

城镇化率

%

85.7

93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350

26770

12.4

1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92

13030

11.7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以内

4以内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

%

20.6

15.2

13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1.1

1.45

5.6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0.3

0.78

21

15

森林覆盖率

%

14.96

24.3

10.2

16

城市绿地率

%

22.8

36.6

9.9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展望“十三五”,世情、国情、区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和区内外形势,我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在机遇中求发展。

国家改革和发展战略提供新机遇。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独具区位交通优势的集宁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京蒙对口帮扶与区域合作等措施的实施,为推进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我区利用俄蒙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带来重要机遇。

区域协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集宁区位居乌兰察布市腹地,是京津冀晋和呼包鄂的重要枢纽,随着京呼高铁、京新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集宁区将纳入首都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同时集宁区作为乌兰察布的中心城区,城市服务功能比较完善,随着乌兰察布市以“三篇文章”为统领,大力实施“五城联创”,集宁区各种要素的集聚效应将全面凸显,承载力、保障力、服务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契机。

对外开放助力招商引资。我区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也是通往蒙古、俄罗斯、欧盟的重要国际通道,对外贸易由来已久。随着海关的恢复,承载国际物流的能力不断增强,将对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扩大开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搭建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新的条件。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加快,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3D4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人工合成光技术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为传统产业深度调整、加速融合创新提供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为我区推动产业发展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带来了机遇。

改革创新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国家和自治区深入推进产权制度、要素市场、政府职能、财税体制、社会组织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巨大的红利;深化政府放权、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取消各种投资限制等改革将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激发社会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有效激活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投资和消费领域的改革探索,为我区投资结构优化、增强投资后劲和拉动消费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十三五”期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区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长期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未破解,未来五年我区向更高水平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需求约束加剧,投资增长难度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保持地区经济中高速增长面临挑战;我区的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不长,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层次低、规模小,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空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环境不够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形成制约;城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业、产城融合程度较低,带动创业创新的能力不强;新常态下,财政收支面临更大压力,补足短板、完善保障、建成较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总之,“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瞄准发展短板,聚焦战略制高点,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构建发展新体制,塑造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第二章  引领发展  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三篇文章”、“五城联创”为统领,着力打造“五大基地”, 建成“两个中心”,发展“四大新兴服务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基础,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十三五”期间,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遵循“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和得益于首都”的发展方针,立足发展基础、自身优势和战略方向,我区的总体定位是:打造“五大基地”,建成“两个中心”。

“五大基地”:即“装备制造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皮革木材特色制销基地”、“信息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集散基地”。

“两个中心”:即“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小康引领、率先发展。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硬任务。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争当先行者、勇做排头兵,通过建设具有引导力的产业龙头和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继续保持各项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落实改革各项任务,抓好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引领创新,扎实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创新,为集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内力。

坚持宜居宜业、协调发展。要把产城融合作为今后中心城区建设的主攻方向。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美丽集宁。

坚持两型并举、绿色发展。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互耦合、生活低碳节约,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共同的福祉,成为促进发展的品牌资源。

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发展。要把做活“三篇文章”,作为新常态下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在搭建对俄蒙协作平台、承接产业转移、接受辐射带动等方面寻求突破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外力支持,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要把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作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注重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创业增收、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优势特色、转型发展。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等比较优势,大力构建皮革制销、木材加工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塑造集宁品牌新形象。

坚持软硬兼顾、全面发展。在注重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条件发展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文化,加强民主法制和各项社会规范建设,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法制、文明、诚信、向善的社会形态。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立足我区的实际,以改革创新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民主法治为保障,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通过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共享发展成果增进社会凝聚力,通过绿色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经济总量在自治区同类城市中的位次前移,力争迈入中等行列。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3.5:54。种子工程和设施有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工业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步形成,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推进“五城联创”,打胜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整治、市场整治、交通综合整治、物业管理综合整治、绿化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七个攻坚战”,打出城市品牌。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城市、产业、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建成区规划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

——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达到或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递增9%和10%;城镇新增就业平均每年超过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更加秀美。以“三山两河”建设为重点,打造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9%,城市绿地率提高到4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29.8平方米,实现山青、水绿、城美,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基本公共服务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加快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集宁海关作用,加强对外贸易,建设国家级对俄蒙开放的大门户、联结欧亚的大通道、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接续地、乌大张区域合作的大平台。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总额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表2:集宁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5年预计完成

规划目标

2020年

年均递增(%)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80

265

8

2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93

143

9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5000

64000

7.3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7.2

25.2

8

5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五年805.8

五年750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4

126

10

7

总人口

万人

40

60

8.4

8

城镇化率

%

93

95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770

41190

9

1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030

21000

10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4以内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

%

15.2

控制在自治区预期目标之内

13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1.45

控制在自治区预期目标之内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0.78

控制在自治区预期目标之内

15

森林覆盖率

%

24.3

26.9

2

16

城市绿地率

%

36.6

40.9

2.2

第三章  创新驱动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起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和人才强区战略,培育创新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有机农牧业

立足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突出种子工程、有机蔬菜等农畜产品生产。深入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采取精种、精养的发展方式,以“精品、特色、高端”为方向,以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为着力点,提升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

做大做强种子工程。把种子工程建设放在农牧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位置,实行最严格的市场准入。以民丰种业、嘉恒农科、朋诚养殖、兴大业农牧、雪原乳业等企业研发、推广为依托,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示范步伐,大力发展原种薯、优良种猪、优质种鸡三大高端“种业基地”,做深、做精、做大种子工程,带动周边地区的良种扩繁。到2020年,马铃薯脱毒苗生产能力达到1亿株,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2.5亿粒,建成辐射全国的种薯生产基地;商品仔猪供种能力达到百万口,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优质种猪基地;种鸡供种能力达到15万套,建成辐射旗县及周边地区的优质种鸡基地。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土地无公害认证优势,加强农牧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霸王河上游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创新和集成推广运用,发展无公害和绿色有机蔬菜,积极培育和申报地理标志商标、驰名品牌,切实做好绿色有机品牌。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构建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监测信息预警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绿色有机蔬菜供应基地,满足市场高端需求。

创新农牧业经营机制。开展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牧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畅通“绿色通道”。培养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十三五”末,创建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示范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2个。

第二节  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存量提质、增量做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年均递增9.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0家,过10亿元的企业5家。

壮大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和优质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努力打好特色牌、绿色牌,引进大企业投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以双汇、秋实生物、承昊、雪原乳业、心乐乳业、奈伦、杰隆等农畜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现有企业的扩产增量,着力做大做强肉制品、鲜奶、马铃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十三五”期间,建成内蒙古双汇火腿肠12万吨、奈伦精淀粉2万吨、马铃薯冷冻薯条5万吨加工项目,建成以马铃薯深加工为主的13平方公里食品加工园。力争到2020年农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京蒙对口帮扶合作的优势,建立直接面向北京市场的通道,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对接“互联网+”,实现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三信实业、佳辉有机硅、海霸能源为龙头,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华瑞碳素石墨电极二期、蒙吉新能源、聚祥新材料、新天下塑业、摩圣新材料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抓住西气东输过境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区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建设“气化乌兰察布”,打造面向首都、服务华北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全力推进新奥气化工业燃气项目以及京宁电厂二期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努力构筑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信息产业。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以华为云计算、中信国安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社会服务呼叫系统等云产业,把信息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打造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制药产业。以福瑞健康产业园建设为中心,加快天宇达生物制药、京东药业等项目建设,延伸拓展生物制药产业链。“十三五”期间,争取培育2家产值超10亿元,利税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以明阳风电、锋电能源、同盛塔筒等一批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新增产值10亿元,打造装备制造基地。

打造地区特色产业。立足发展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皮革和木材两大地方特色产业,打造皮革木材特色制销基地。皮革产业。利用独特的资源和传统皮革产业集散地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集宁国际皮革城为龙头,打造“中国集宁·草原皮都”品牌,大力促进皮革制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草原皮都品牌的竞争力。到2020年,集宁国际皮革城运营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国际商贸城原辅材料市场运营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桥西皮件产业园、鑫源通皮件加工产业孵化园皮革制品加工厂房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引进规模以上皮革制品加工企业50家以上。集宁国际皮革城、国际商贸城原辅料市场销售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皮革制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家庭作坊式生产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同时,在皮革产品设计研发、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抓好配套建设,到“十三五”末,皮革加工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当地生产皮革制品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独具地区特色的皮革制品加工和皮件交易中心。木材产业。充分抓住我国向北开放的发展契机,利用俄罗斯木材资源过境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木材的加工、贸易、生产性服务等产业,以万方通泰木材加工产业孵化园为基础,完善2平方公里的木材产业园基础配套建设,到2020年,木材加工标准厂房达到20万平方米,木材交易市场10万平方米。制定特殊优惠扶持政策,面向北京产业转移,积极引进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和贸易企业30家以上,木材加工、集散能力达到15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集木材加工、仓储、家具生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到2020年,木材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力争实现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20亿元。

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工业项目集中摆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位、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园区提档升级,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和项目。推行园区共建共管,鼓励设立京津产业园的分园区,“十三五”期间,建成乌兰察布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天津滨海新区·集宁产业示范园;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食品加工园,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加强创客空间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力争3—5家企业成功上市,将察哈尔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工业园区。

推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质量升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质量建设引领经济转型,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加快名牌战略实施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提升和管理服务活动,进一步做好企业名牌产品梯次培育规划,加强质量指导,加大培植力度,力争有更多名牌产品企业出现。到2020年,力争申报成功1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家以上企业获得乌兰察布市市长质量奖,6家以上企业产品获得自治区品牌称号,力争2家企业申报自治区主席质量奖。

第三节  努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做大做强传统优势服务业、培育四个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构建服务经济新高地。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把物流业作为做活“三篇文章”的切入点,以物流园区为主战场,促进物流业增量提质。立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充分发挥蒙晋冀(乌大张)经济合作区的经济协同发展作用,努力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力和承载力。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向东、向南服务京津冀晋,向西连接呼包鄂银,向北开通俄蒙欧资源进口和国内产品输出通道。通过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建设工作,建立集宁海关与内蒙古其它口岸及天津港、曹妃甸港的互联互通机制,将园区逐步建成利用俄蒙欧资源加工贸易企业的投资洼地和国内产品输出的主通道、集散地。到2020年,园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十三五”期间,把集宁区打造成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物流节点城市。

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合理规划大中型商业网点,优化配置商贸流通资源。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形成业态多样、布局合理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优化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扶持集宁国际皮革城、现代国际商贸城、维多利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企业建设电商平台,开展电商服务,扩大经营规模。加快推进中汽集团总公司汽车零部件产业总部经济综合区、金茂国际购物广场、华联优品广场、神州二期、博源城市广场、北方商贸综合体、虎山商业文化街、恩和世纪广场、鑫厦新文化广场、新体大街食品加工园、数码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加快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农贸市场的配套、建设、运营,以康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为基地,打造西北地区较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中心。鼓励支持连锁企业设立便利店、蔬菜(肉食)直销店、放心粮油店等居民生活配套商业网点;培育城市配送中心,引进扶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建设电商服务平台和商品展示中心,建立线上和线下协同的电商应用体系。以高铁和机场建成为契机,打造高铁站区商务圈和临空产业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把高铁商圈和临空产业园打造成为乌兰察布市立体交通的枢纽、中心城区的亮点、商务经济的高地和面向国际的窗口。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进2—3家国内知名品牌商业体。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3亿元,年均递增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亿元,年均递增10%。

加速发展壮大旅游业。抓住北京—张家口承办冬奥会的契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功能,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和夏季气候凉爽优势,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周边地区休闲自驾游的中转和集散基地,着力打响“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养生休闲乌兰察布”旅游形象品牌。大力开发培育多种旅游产品,不断提升观光旅游档次。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开发农业采摘等休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景区配套功能,精细化打造“三山两河”城市旅游景区;培育壮大国际皮革城购物游,打响草原皮都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如意号国际列车”,与周边地区共同谋划中俄蒙国际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发展跨境旅游。形成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休闲旅游为方向,文化旅游为特点的基本格局,构建满足多样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景区“升级加星”工程,力争将霸王河和白泉山公园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集宁战役纪念馆申报为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完成霸王河游乐园、卧龙山滑雪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管理公司,成立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授予特许经营权,引导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集宁区休闲集散中心的功能,以旅游公司为平台,积极衔接京津冀、乌大张和呼包鄂旅游业,加大投资、改善条件,拓展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打造旅游休闲度假集散基地。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依托首都超级城市群,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准确把握消费需求新变化,重点发展文化、养老、体育、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文化产业。立足蒙元文化、西口文化、察哈尔文化、红色文化在我区交融交汇的特点,加强对地区特色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打造“草原丝路”文化品牌。加大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虎山文化商业一条街、集宁古城等文化特色街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发展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鼓励和扶持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推出一批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演出剧目。办好马铃薯文化节等节庆会展活动。积极对接首都文化市场,围绕特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吸引文化名人和影视集团进行文学创作和影视拍摄。鼓励社会资本采用独资、控股、合股、租赁、承包等形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和项目。养老产业。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步伐,在健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集中养老共同发展,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新途径、新模式。充分发挥区位和气候优势,重点引进首都地区知名养老机构发展连锁经营,规划建设一流的养老社区、老年度假村、养老地产,吸引首都地区老年人来我区养老养生。以福瑞健康园为平台,以职院、医专培养的较高素质护理人员为依托,以我区现有的医疗机构为补充,抓好老年养护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建设,培育发展养生保健、老年康复、医养一体的养老产业。制定“十三五”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期间建成4个规模以上市场化养老机构,1个民族(穆斯林)特色养老机构,1个以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为一体的养老慰老中心,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把我区建成华北地区养生养老保健服务基地。体育产业。以承办自治区“十四运”和“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为契机,以红海子体育公园为基础,规划建设规模较大、技术领先、产业链齐全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园。整合现有资源,推进体育场馆、公园和设施改造建设,积极争取承办职业、业余联赛等地区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赛事,建成北方地区具有知名度的赛事举办地。发挥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的带动效应,探索发展以冰雪运动、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的城市健身休闲项目,打造距首都最近的休闲运动基地。到2020年,培育成为自治区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2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运动休闲品牌赛事,综合性的体育龙头企业达到2-3家。医疗保健产业。抓住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疏解、分流的机遇,借助京蒙帮扶合作,采取共建联办、独资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医养一体化医院。继续扩大与首都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人员培训、转院就诊等方面的合作,把北京高端医疗资源引进来。积极引进承接北京地区医药、医疗保健器材和消耗品生产企业和项目,扩大福瑞制药等企业生产能力。大力引进高端医疗人才,探索职高与医院联合办学模式,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

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镇功能的新亮点,扩大就业的新空间。以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使集聚区的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围绕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现代物流业集聚区;以恩和路为中心,打造城市商业集聚区;依托“三山两河”城市旅游景区、虎山文化商业一条街、集宁古城等文化特色街区,打造文化旅游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第四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支持企业成立科研中心,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马铃薯良种繁育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实。

在乌兰察布中关村产业园建设行业虚拟研发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培育一批较强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示范企业,积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以各种形式建立技术研发、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服务组织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新培育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研究中心2家,建成以科技中介服务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

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结合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结合,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长期持续开展基础研发人员、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鼓励创新技术、技能、成果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鼓励和支持园区聘请专家实地指导,提高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一批支撑我区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20年,培养引进各类人才1万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扶持发展一批创新型、科技型和服务型中小企业。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创新、善协作、带动就业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名、优、特、新品牌,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的法制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红利。推进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十三五”期间,采取新建、改建、租赁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的方式,在我区建成可容纳500人以上的创客空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推进创业企业工商注册便利化。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搭建银科对接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引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建立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和咨询、法律、财务等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  协调发展  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完善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第一节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统筹协调规划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高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以“五城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城区。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围绕“一市两区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老城区改造要按照“双增双减”的要求,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稳步有序推进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新区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味和档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产业园区要坚持与城市发展同步,各类项目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规模达到60万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纳力。以完善功能、优化服务为抓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商场等设施按照人口密度组合配置,建设“15分钟生活服务圈”。继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燃气、绿化、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沙河综合治理工程,设立雨污水分流系统,启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内涝能力;供热锅炉全部进行脱硫除尘改造;建设天然气长输线工程,建成高压管网47公里、次高压管网150公里。“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环卫设备投入,道路机械化作业率由33%提高到73%,按照每万人3—5座公厕的标准,新建标准化水厕146座、小型垃圾收集站22座。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帮助房地产企业消化房地产存量,稳定市场发展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以“五城联创、机关单位包联小区为契机,对成规模有条件的小区,全部引进物业公司管理,按照“三化、两保、一清”的要求,实现所有小区楼院物业管理全覆盖。积极推行城管进乡镇、进社区、进村庄的管理模式,形成城建、公安、社区等职能部门沟通配合、联防联治的社会联动整治新格局。切实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环卫保洁要从主要街道向背街小巷延伸,从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从面上管理向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延伸,实现网格化管理、纵深推进。重点创建5条城市管理示范街,促进市容市貌管理提档升级。初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成餐厨垃圾、粪便垃圾综合处理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率提高到99%,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依托云数据中心实施数字城管,使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把集宁打造成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乐园。

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坚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和特色发展的原则,对全区122个自然村和办事处所属的3个社区实现“十个全覆盖”。把25个行政村所在地和卧龙山区域建成示范村;沿路沿线、军民义务植树基地、机场周围其余常住户数3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建成达标村;交通偏僻且少于30户的自然村,就近选择村所在地或周边较大的村庄建设移民村,标准达到达标村。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统筹推进,切实体现全覆盖、均等化。到2016年底,率先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任务。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便捷、高效的目标,继续加快以交通、水利、电力、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支持发展的能力。

建立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发展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干支等级,实现重要交通节点多路连通,全面提高交通道路服务能力。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高铁站商圈建设,满足客货“零换乘”“无缝隙”运输要求,创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继续加快环城高速建设,完成东绕城28公里,南绕城41公里高速外环网建设。完成老城区、新区二、三期、河东片区、城乡统筹片区道路改造。新建、改建幸福路桥、红卫桥、新得乐海桥等桥梁8座。完成110国道扩建工程、208国道机场快速通道改造工程。建成8条、89公里的行政村通村油路。城市外围与城区道路的五个出口全部贯通,到2020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饮用水安全为目的,加快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供水一体化,建立和完善公共供水厂三级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做好重点工业园区水源工程建设,统筹解决好工业园区生活、生产用水。加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勘察开发后备水源地,新建巴音水源地和马青地水源地水源井35眼,续建油葫芦湾水源地水源井2眼,扩建白家湾—赞达营水源地水源井3眼,为城区中、长期供水提供后备水源和供水安全保障。 “十三五”期间,铺设输配水管网70公里,新建配水厂一座。新增供水规模3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9万立方米/日,城镇居民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三项机制”,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

完善提高生态宜居水平。以“五城联创”为抓手,不断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打造“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继续提升建成区园林绿化水平,全面推进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机关单位庭院、道路等附属绿地以及河道、山体等其他绿地建设,使新老区绿地系统布局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继续巩固“三山两河”生态景观,着力打造美丽宜居集宁。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9%,城市绿地率达到4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8平方米。

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电源点建设、新区配电网敷设和老城区配电改造,逐步更换老旧配电设备,为实现配网自动化奠定基础,保障城市建设和园区及项目供电。“十三五”期间,新增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13座,新增供电能力163.8万千瓦;新建供电客户服务中心5座,提高供电服务能力。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现有消防、气象、地震、农业、林业、动物疫病等监测站网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强化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形成立体化、全天候、覆盖全区城乡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防汛抗旱、森林草地防火、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第三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拉动有效需求,促进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宁云数据中心,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施与云计算产业培育和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积极发展3G、4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实现乡镇4G网络全覆盖。建设地面、有线、卫星传输相结合、覆盖全区的数字电视网络,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和广电双向业务进入。积极整合各类政务网络资源,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更广泛的电信普遍服务。到2020年,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和普及,光纤到户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农村宽带80%覆盖,互联网全面普及,各类无线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并与固定宽带有机结合,基本实现城市地区方便快捷高速上网,农村多种方式保障接入。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服务民生等全面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农牧业”方面。支持恒信农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企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牧业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水平,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农牧业新模式。把电子商务作为打通生产和市场连接的关键一环,引导企业和个人发展面向农村和农牧业的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印刷包装等项目,打造种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电子交易平台,促进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互联网+工业”方面,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物流管理、智能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工业园区。“互联网+服务业”方面,培育一批电商企业和特色电商平台,形成集商务办公、商品交易、物流快递、融资支持、研发设计、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互联网+新兴服务”行动,推动服务企业的服务生产、服务交易和服务消费环节的电子化发展。重点鼓励与扶持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社区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大力普及推广城镇和农村电子商务,提高网上交易、信用监管、结算支付和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互联网+民生服务”方面,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在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和社区产业等方面,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促进“三驾马车”联动

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积极强化消费和出口的辅助作用,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协调拉动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调结构、打基础、惠民生优化投资结构,争取对引领转型发展的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工业用水、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抓住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的机遇,争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进行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激活居民消费需求。落实鼓励消费的财税、信贷和信用消费政策。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落实稳控物价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服务规范和监督管理,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网络消费领域,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新型服务消费。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着力打造培育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体育教育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热点,努力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

培育发展外经外贸。建立出口贸易信息平台,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会展,巩固现有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发挥各类招商引资和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推动招商工作转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劳务输出模式,规范劳务输出市场。

第五章  改革开放  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以“三篇文章”为统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区域协同、产业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节  深化各领域改革

落实上级部署的改革任务,巩固完善已有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试点,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贯彻落实好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各项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行政审批职能,依法取消和简化前置性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深化“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同城异地(所)办照,实现“三证合一”。努力打造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的品牌,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激发释放市场活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新《预算法》,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全口径预算,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力培育地方主体财源,巩固壮大传统骨干税源,深入挖掘潜力税源。切实强化税收征管措施,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负债有度、用债有方、管债有规、举债有责的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逐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特许经营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在公用事业领域的投入,有效释放社会投资的潜力;积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土地经营承包权等质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切实用好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等国家鼓励项目的融资规模。注重抓好对企业创业融资的服务,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和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进银企对接,重点为中小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运用法制化解决信访问题的渠道。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完善和落实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支持体系。

第二节 扩大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

以“三篇文章”为统领,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发展战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新格局,发挥中心城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我区建设成为面向俄蒙,服务京津地区的开放型城市。

深化京蒙对口帮扶与合作。努力把握北京产业寻求区域协作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机遇,充分发挥京蒙对口帮扶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两地资源互补的优势,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推动两地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再上新台阶。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工作,加快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形成良性合作机制。搭建京蒙企业合作平台,积极联系知名企业开店建厂,拓展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发挥挂职干部的积极性,争取引进有发展潜力带动性强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继续加强旅游方面的合作,争取将我区纳入北京旅游宣传平台,着力打造京津假日休闲旅游集散基地;发挥北京东城区社会资源集中的优势,深化社会领域的合作。推进北京三甲医院对我区重点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邀请北京医疗团队在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巡回医疗。引进北京市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管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交流;积极推进政府、部门间的工作交流,组织开展各部门考察互访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

积极参与乌大张合作。全面落实《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推进与大同、张家口两市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在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流对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持续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在农畜产品市场准入、营销和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进展;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化;在森林资源保护、种苗繁育和森林火灾防控方面的联防制度更加完善。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重点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京津冀、乌大张、呼包鄂地区互补、协作和协同关系,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园区共建共赢。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加强引资力度,创新引资方式,主动承接京津冀等区域的辐射带动,以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延长、拓展、补齐产业链。以承接能源、绿色食品、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总额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服务协作。面向京津冀、乌大张和呼包鄂,推广“乌兰美”家政培训的成功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深化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公安警务、社区治理、抗灾救灾等方面的合作。

深度对接俄蒙欧。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欧洲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集宁设立海关和建立综合保税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打造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建设国家级对俄蒙开放的大门户、联结欧亚的大通道、产业集聚的大平台。加快基础设施、物流基地和口岸对接,为深度加强与俄蒙在资源利用和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提供保障。利用俄罗斯、蒙古丰富的木材、皮毛等资源,打造木材家具进口加工基地、皮革皮件制销中心。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建设一批面向俄蒙欧的经济技术合作区、进出口商品加工区。加强与俄蒙在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配套产业向境外延伸。

第六章 绿色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生态立区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首都后花园”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需求。以“五城联创”为契机,强化生态建设,继续拓展绿化空间,到2017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高质量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打造远郊风景林体系;建设城市北部防护林,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防护系统建设;完成村村通道路绿化及村屯绿化,构筑区域大环境绿化框架;实施好区域内生态修复绿地建设及湿地保护建设。按照《集宁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守住林地保护红线,落实绿色图章制度。全面加强重要生物物种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打造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十三五”期间,完成霸王河防洪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及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展水资源利用评价,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居民生活使用地下水,工业、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使用再生水的原则,全面推进分质分类供水工程。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开展雨水自然结存、渗透、净化等项目,在所有小区建设雨水收集池,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流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公款消费,引领带动全社会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为目标,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把我区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加强企业内部环保设施监管,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有效防治大气和水污染。积极做好重点产业、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现由被动减排向主动减排转变。强化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落实,“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都控制在自治区预期目标之内,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以安全饮水和空气、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严格控制PM2.5,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到全年80%以上。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处理,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植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强化环境监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加大对辖区内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力度,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加强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加大对声环境的治理,重视交通、施工噪声污染治理问题。强化土壤污染环境监管,高度重视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

第七章  共享发展  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民生为本,着力增强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节  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7年,率先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完成脱贫任务。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分类推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异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到2017年率先实现国家贫困线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做好扶贫开发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脱贫产业倾斜,实施培训救助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用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担保、贴息,破除制约金融扶贫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对部分村庄的院落整治、绿化亮化、环境卫生以及广场、厕所等提升档次,解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第二节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保征缴扩面工作,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建小微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机制,做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制度。合理确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不断提高工伤、生育保险待遇。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以城市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配套完善地方救助政策,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补助水平。健全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十三五”期间,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对当年入学的贫困家庭高职、中职、中专学生每人一次性补贴1500元。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全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探索完善回购商品房用于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的办法。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多措并举加大回迁安置力度,切实解决好三年以上未回迁户的回迁安置问题。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加强种植、养殖业生产源头管理,重点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彻底取缔居民区食品小作坊,全部引导进入食品加工园规范管理。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疫能力建设,实现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示范创建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食品药品监管所,建成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中心,保障食品安全供应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第三节 努力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积极开拓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就业创业。依托主导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稳定就业,加快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推进创业就业园区建设扶持创业就业,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开展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就业工作。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就业服务方式、优化财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等政策举措,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创建创业型旗县的工作标准和要求,积极将我区创建成创业型旗县。依托培训基地,继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城镇每年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理财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通过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等各项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征地补偿和土地流转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19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分别递增9%和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第四节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健全现代教育体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为推进知识创新和激活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教育“三项改革”, 完善中小学校长聘任制、职级制、定期交流制和考核监督制度,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高效课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管、办、评分离,鼓励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培训,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有序推进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积极引进教育优秀人才,继续实施“换血工程”,完善和优化新进教师办法,录用更加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富民小学、腾飞中学、二中高中新校区和一所职业中学建设。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深化集团化和“捆绑”式办学模式改革。加大与教育发展水平先进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力度,增强区域办学活力。推进教育公平,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满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学区内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班班通”。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布局,抓好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探索公建民营的办园方式,逐步减少无证办园现象。支持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到2017年,实现儿童满6周岁入小学,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继续巩固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借助京蒙对口帮扶医疗合作平台,深化与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提升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以住院医师、专业医师和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加强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硬件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乡镇(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完成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新院区的建设,并于2016年年内运行,力争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改扩建妇幼保健所和疾控中心,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自治区乙级标准;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进一步健全应急医疗救助体系,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2017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整合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大力发展蒙中医事业,中蒙医院要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发展“医养一体”的地区性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蒙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养老康复及“京津冀合作服务首都”等方面的优势。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达到3.5人。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构建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体育融合发展为着力点,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继续推进百场好戏进农村、千场演出惠民生等文化普惠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和丰富体育发展内涵,实现群众体育生活化、竞技体育精英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文化产业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启动全区中小学足球联赛。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文化体育场馆的功能,提高利用效率。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人口战略”,以人口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目标,完善各级计生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加强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计划生育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示范医疗机构,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老年公寓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规划建设大型居住区的养老配套设施,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内容,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建立“空巢老人”、特困老人等护理制度,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建立高龄、失能老人福利津贴制度,积极发展长期照料护理保险。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社会地位。

第八章  民主法治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行依法治区,加快建设平安法治集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第一节 加快平安法治集宁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依法治区,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管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快推进政府法制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保障水平。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模式,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行办案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岗位权力分解制、案件复查制等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健全便民诉讼机制,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联动,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建设廉洁政府。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重点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征收、房屋征拆、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行政问责,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改革,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把握新时期社会治理的规律特点,以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 以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为基础,为建设平安幸福集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结构。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建设与实施,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逐步建立协商对话机制。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突破性发展的公益平台。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人才、经费、阵地、项目、政策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综治、维稳、防处等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完善打防控社会治安一体化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保持治安形势稳定。积极推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网络建设,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四项改革”(重心下移、人员下沉、事权下放、经费下划),赋予街道(乡镇)社区(村)责任相匹配的权利,切实加大对基层的人财物投入。每个社区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建设居民活动议事阵地;按照自治区规定标准,落实社区(村)工作和活动经费,提高社区(村)工作人员待遇。指导社区(村)从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入手,树立经营社区(村)项目的新理念,逐步增强社区(村)自身造血功能和服务群众的经济实力。将社区的管理服务重心延伸到居民小区,推进小区党组织体系、自治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的“四个全覆盖”,有效建立党组织引领、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的小区管理服务新格局。着力打造智慧社区,构建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三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形成贯穿“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覆盖全区的网格化管理智能平台。通过打造社区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党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社会管理平台、社区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小政府,大服务”成为现实。

第三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引导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构建诚实守信社会氛围。以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和运行。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服务、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工程。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紧扣美丽乡村建设主题,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途径,丰富活动内容。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着力提高市民素质,推进文明交通常态化,志愿服务制度化,文明旅游规范化,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发展,助力推动创城工作,到2017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第四节 促进民族宗教发展进步

以促进民族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生活、构建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为目标,结合地区特点,创新民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第九章  加强领导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必须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强化项目落地,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区委的组织、领导、决策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机制和决策咨询机制。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始终贯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第二节  努力保障规划落实

强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区政府各部门要组织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和重点行业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把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着眼于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切实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根据有关法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365bet体育投注网址〗〖责任编辑:365bet体育投注网址〗〖打印〗〖关闭
主办单位:集宁区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474-8188178    Email: jnqzfxxzx@163.com    ICP备:蒙ICP备05000630号-1号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商务科技文化中心A区3号楼    邮编:012000   

  蒙公网安备 15090202000060号